在清光緒年間,寧陽縣的釀酒作坊一度達到32家。這32家酒坊都是采用古法釀制,其中是以“興泉酒店”設備最全,規模最大,產酒最多,金彩山酒業也是在興泉酒家的原址上建立起來的,其他酒坊也各具特色,一時寧陽美酒聲名鵲起,蠻聲鄉里。“寧陽多燒漿,珠璣泉流芳;濃墨筆生香,三十二酒坊?!苯裉煳覀冎v述的是位于縣城西南的許家橋白酒作坊。
清末后橋有姓許的一戶小地主辦起一座酒店,試圖于“前橋”張家酒店一決雌雄,無料出師不利,汲待“招商”,卻把家產砸盡(因倒排不出酒)。稍晚興起的“前橋”酒店,是當年家財萬貫的張姓后裔,依現年76歲的張洛泗說“當年秦始皇天孔”,“孔”的岳父是張家,張宅里隱藏下“孔家”的后代,而“孔”家蒙恩謂“張家”為圣親。清康熙十二年張家由曲阜顏廟街喬遷來許橋,以“祭圣酒”的名義由 “寧陽縣衙門”免征了稅金,基于其家勢雄厚,且配制中又獨樹技巧,更因水源豐富,質地可佳(張說:“當年酒店那口井里的水,喝嘴里又苦又澀,滴在缸上的水隔一夜,象人鼻涕,因現在用水量大,源頭下沉,井里水質好于從前了”)。所以每遇蒸酒,鍋上散發的醇香,周圍數里皆可聞得,那時酒店門正朝南北大官邊(既:當時通南、北京的公路),送文書的馬驛子(郵差或者傳喚官文的從役)聞著酒香,買次酒喝。借此,并做生意的店主,每遇這號人來往時,勢必請進店里熱誠照應,經他們的義務宣傳,橋酒名聲大震,行銷千里。
日偽時期張家又出一個給其辦事的“社政”,這家以經商橫行鄉里的地方寡頭越發強盛起來。與外地結帳常以萬斤酒量相許。
因此,當時全寧陽發展起來的72座酒店,唯有“橋酒”獨占鰲頭。從16歲就當酒工,現年80高齡的張德惠說“那時北到天津、南是上海,都設有橋酒招牌的商賈,在酒的成色(質量)上,其他店里的酒運出門不到百里就掉色,橋酒運再遠亦可保原色不變”。在舊有制度的競爭中,“前橋”酒店,為保名聚利,切實下了相當功夫。然而,這畢竟是“唯利是圖”的產物,相隨“社政”倒臺后,其遺留子孫為爭名奪利,在一個不屑一顧的小村落(當時前橋三、四十人家)里,卻發展起來“協源”、“南源”等三座酒店,其結果唯“南源”在競爭中占腳較長。
許橋釀酒坊(后橋):“晉商扎根南邑,金銀不及許酒”,山西長治市壺關縣袁姓生意人在后橋創造了許橋釀酒坊,以自己在山西、山東的生意合作伙伴為渠道,使自己的酒水生意如日中天,也奠定了橋酒品牌的名噪一時。雖然后來舉家回遷,但當年舊址深埋地下的痕跡,迄今為止仍破土可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