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口尊
【年代】距今約5000年
【尺寸】高60厘米、口徑30厘米、壁厚3厘米、重量28000克
【出土時間及地點】1960 年山東省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
【收藏地】莒縣博物館
【特征】禮器。夾砂灰陶,侈口,口沿外折,深直腹,下部漸收成尖底。火候較高,胎骨堅硬,器體甚重。器身飾淺籃紋。腹上部刻有陶文。最初為祭祀的祭文,反映一個事物。隨著漢字的發展,而后演化為一個單字。古文字學家于省吾先生將其解釋為“旦”字。字上部的像太陽,中間的像云氣,下部像山峰。宛然如繪。它已具備了漢字音、形、義的因素,并正向臻于成熟的漢字發展。與甲骨文極為相近,但遠遠早于甲骨文1500多年。應是漢字的祖形,是中華民族5000年前由蒙昧進入文明的重要標志。